今天,是由世新大學的阮明淑教授為我們上一堂關於資訊組織和知識管理的課。以前都是耳聞明淑老師的大名,總算見到面了,她非常親切可愛,我很久沒有聚精會神,毫無分心的專心上課了!(其他老師應該會傻眼吧XD)
不過明淑老師上課的方式,確實是有她吸引人之處,我想也不是只有我這麼津津有味,大家應該都沉浸在KM之中,說實在,這堂課和我以往上過的資訊組織有了十萬八千里的差別,也許是服務對象不同吧,額外的令人感到新鮮。
根據知識管理大師Yogesh Malhotra,知識管理是把組織追求知識的流程具體的呈現出來,在這類組織流程中,數據與資訊科技的資訊處理能力,加上人員的創意和創新能力,整體組合後得到的一種綜效。這樣說似乎很能理解,簡單說明之事管理就是找出資訊使用者如何思考、為何思考、他們對所知事物的了解、所擁有的知識和態度,以及如何彼此互相影響。更白化的說法,我們收集文件,透過文件的表達了解彼此概念的組織,從中得到管理,才可以提出我們對使用者的服務。
明淑老師將KM分成了三大類,分別是:
˙[Narrow Sense]知識管理程序(KOP)
就如同我們時常使用的分類表、索引、關鍵字、標籤和摘要等等,將大量的資訊整理成具有組織性及系統性的樣貌,運用各式各樣濃縮(例如摘要、題目、圖表)的方法簡明。
˙[Board Sense]知識組織(KO)
˙[工具]知識組織系統(KOS)
各種知識組織所利用的工具,如標題表、分類表、索引典等等,讓智慧透過科技來組織。不過某些知識卻是藏在包裝成資訊的垃圾之下,因此判斷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要能夠去選擇確切的方向才能找到對的路。
不論任何工作或企業,都是以分享為目標,而分享的最終就是創新,商品必須要有靈魂,有了靈魂才能夠永續經營,當商品和服務結合時,才可以表現出其競爭力。有知識才可以創新,有創新才能夠有競爭力。
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表達,是透過語言和文字為媒介才可以互相交流,我們如何確保彼此心思是一致的?這成了知識管理的起點。要能看透表面的包裝,了解深入的內在,不只是外表的連結更重視其介紹,這就是知識組織,讓我們更能貼近資訊本身所包含的意義。
除了課堂上所說的,我對她額外提出的一些小故事也感到非常興趣。不論是「高中畢業女一說」而讓我們吃到好吃的麻糬,還是現代學生的比較,我們要學習明淑老師這樣敏銳的心,去感受生活周遭所有的大大小小事物,才可以發覺自我的存在和內部的省思。
我想起了「鏡之法則」這本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寫照,當我們表現出怎樣的態度和表現,人生就會毫無保留的回饋給我們。所以我們在乎它,重視它,它就會在乎我們也重視我們,要時時刻刻這樣警惕自己,向前走的同時也要回頭檢視自己的足跡是否皆有踏實。
Jonathan 老師請同學在鼎泰豐大吃一頓:)
15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