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12/22 李鶴立教授&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今天來上課的是李鶴立老師,演講主題為使用者和資訊系統之間的互動,有甚麼障礙或問題?老師的專長在於資訊組織,她提出了一個論點,就是未來可能不會再有圖書館了。為什麼呢?圖書館是一個小圈子,圈住了需要的人,僅此而已,就例如大學圖書館提供了學生一個智慧的殿堂,但它的服務對象為學生,所以僅是把學生圈住,並沒有特別為其他對象而設計特別的服務。而究竟圖書館的服務目的為何呢?李鶴立老師認為,我們應該著重於Access。圖書館往往強調館藏,而所謂Collections的道理是甚麼?我們使用館藏一詞正確嗎?館藏的功能是甚麼?以往我們常提的館藏有三個主要功能,分別是:
1.catalog
2.classification schemes
3.physical separation
而現在的我們該去思考的是如何整合圖書館資源,滿足整個資訊架構。館藏發展是一種管理,圖書館常常從管理的角度去看一切,但圖書館並不適用企管MBA那樣子的認知和處理,我們要確定的指出需要的資源在哪,以及分辨使用者需求和資料庫模式,圖書館和五金行是不同的,因為資訊會互相影響,所以在處理上更要求仔細,實事求是的小心。

Cutter認為"the convenience of the user must be put before the ease of cataloger",我們要把使用者至於編目之前,簡單來說就是要更加重視使用者需求,因為需要滿足使用者,所以才會產生圖書館,如果我們一味的希望加強技術卻忽略了讀者的渴望,就會喪失圖書館的使命。因此Cutter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提出了檢索字彙應該是以邏輯思考的方式排列(一個字串),例如:樹→長青樹→柏樹(如同字典般的順序)。這和中國人習慣的分類思考有很大的差異,西方很少提到源流,而我們習慣將相似的東西作上分類。從歷史上來看,七略是我們中國第一個分類目錄,接著還有隨書經籍志、通志藝文略,以及有名的四庫全書。從分類上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文化和體系,這也是李老師目前最感興趣的研究。

最後李老師勉勵用章學誠的一句話勉勵我們,「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用新的研究方法去看傳統的東西會有全新的感受。尤其是身為有淵遠歷史的我們,更加可以把焦點注視在過去的事物上,加上我們擁有的新科技和創意,也許會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我想李老師的精神是非常可取得,也是我要向她學習的地方。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12/15 大陸學者學術交流

今天來了四位大陸的學者與我們做文化交流,其主題是放在圖書資訊課程的未來走向,以及企業會需要怎樣的圖資學生。四位學者分別是:南京大學/沈固朝教授、中山大學/曹樹金教授、南開大學/柯平教授、武漢大學/蕭希明教授。

沈教授一開始就說了圖書資訊學是如何將訊息集合起來的一門學問,如何蒐集?如何組織?以及如何提供?而學生的就業市場通常偏向兩方:資訊產業(軟體的應用)以及文化產業。沈教授提供的一些數據選是越來越多企業公司需要圖書資訊系的學生,已經跳脫了大家對於圖資系既有的概念,認為圖資系的學生只能呆在圖書館成為館員。因此在課程改革上,要越來越重視學科教育,重視研究與應用的結合,力求突顯學科的特色,以及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例如偏向問題研究或問題解決型模式,培養一群有溝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協調能力的學生。

曹教授點出了高等教育的影響,當越來越多人受過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後,許多高校圖書館就提昇了圖書館員的門檻條件,希望可以引入更多專業人才。而經濟與文化的強調也會影響圖書館對於專業人才的需求,有了兩大模式:
-嶺南模式→圖書館之城、集群圖書館、聯合圖書館
-基層模式→鄉鎮圖書館、接到圖書館、農家書屋
當待遇越高,對專業人事的吸引力越大,但是非圖書館行業對於圖書館專業人才的吸引力還是比較大。而圖資系應該要著重於新科技、新理念、新業務的概念上,對於IT的應用要多了解、要能夠專案管理、閱讀推廣、弱勢關懷以及少兒服務。

柯平教授則點開了圖書資訊學是應該屬於管理科學之下,質量工程再也不執著於數量之下。發展策略是以一級學科建設為中心整體帶動的戰略,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品質戰略,面向社會需求的就業競爭力戰略。因此南開大學設計了新課程模式,主要焦點放在一級學科,面向創新的教學,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知識管理也不會在集中於企業知識管理,將會有圖書館知識管理和政府知識管理(和市政府合作)。

蕭教授提供了一個「圍城」的概念,就是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圖書資訊學正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都想要將所學的運用在非圖書館上,但學習其他科技資訊學的人卻想將他們所學的運用在圖書館上。在數位化環境下,大陸的系統將會是越來越完善。

我們的小蝶老師接著就說了關於台師大的現況與遠景。在明年也就是2009年,台灣師範大學將會成立圖書資訊學博士班,這將成為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是一件非常質得慶賀的事。我們學校的遠景是促進個人、機構與社會的知識管理,創新且國際化,而期許是培育知識服務產業人才。

今天在三個小時之內,連續聽了五位教授對於我們的課程以及未來而提出的想法及計畫,內心感到一陣溫馨且感激,也許我們科系並不是非常熱門且大家一聽就知道是什麼的科系,但就像小蝶老師說的,這是一個小而美的科系,它可以包容全部也可以執著在它的本意上。我們是很幸運的一群學生,可以在很多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之下得到很多資訊。在今天的最後,有位教授說他們有一位台灣學生正在念他們學校圖資的博士班,就有同學問了那位同學是打算留在大陸工作囉?教授就笑呵呵的回答:「也許吧!台灣目前並不承認大陸的學位呀!」大家一聽都笑出聲來,在這動盪不安的日子裡,我們可以齊聚一堂好好的在學術上鑽研探討,其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今天剛好是大三通的日子,我想兩岸的交流將會越來越蓬勃發展。

12/8 柯皓仁老師&semantic web

今天的演講者是熟悉的柯浩仁老師,因為我有修他的數位出版課程,所以算是認識老師了。柯老師和往常上課一樣很喜歡說冷笑話,也可以解讀為幽默風趣啦!他今天來講的主題是semantic web,柯老師總是說他唸理工的,所以接觸的東西都是冷冰冰的科技,不過他會盡力讓我們醒著參與全部!

Sematic Web簡單的來說是一個"文件連結文件"的概念,靠著資料之間的語意成為一個連結點相連,形成一個網路,這就是我們稱的語意網路。現在我們的網路,是一個模式,某人將某些資料放到網路上(上載),再遠端又有另外一個人或一群人再將這些資料拿下來(下載),在這過程之中,電腦是不會知道資料的內容,它只負責資料的外觀,內容是完全不管的。我們在檢索資料的過程,都是靠著一些對於資料外觀的形容,例如作者、題名、出版年份、關鍵字等等去做檢索,電腦只是我們資料的運輸工具,不負責文章內容的敘述。而Sematic Web就是希望靠著一種人工智慧技術(A.I),讓電腦也可以明白資料所包含的意義,如此一來就可以做更多事情,建構一種電腦之間的溝通語言,讓電腦幫我們省掉許多繁雜的過程。

老師舉了幾個例子:
˙Software
FindBook將各大書店的資料整合,成為Meta-Online Store
Met@Cat將各大學圖書館資料彙整
˙Web2.0:Mashup
GoogleMap和信義房屋結合,將AP提供給第三者做連結
這些都是機器之間的溝通。

有了Sematic Web後,對世界會有一些改變,將知識加入網路內的概念,是未來的趨勢。例如在出國之前就可以利用網路將所有的相關資料都收齊(例如:機票、酒店、租車、娛樂...),只要輸入基本的相關資訊(例如時間、日期、價格...)便可以節省時間和人力。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12/5 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
國家圖書館
承辦單位:台灣大學圖資所
台灣師範大學圖資所
時間:2008.12.05
地點:國家圖書館簡報室

12月5號,我一早起床就如同往常一樣匆忙的整理出門趕搭我的好朋友235先生,好不容易趕到國家圖書館後卻發現我記錯時間了,果然是我平常會做的事情,總之我早到了一個多小時,幸好我的大學同學在國圖裡上班,找她出來招待一下我吧!

這次的研討會的主角們是全國圖資所論文計畫書以及論文期刊稿得獎的學長姐們,我非常的敬佩他們,頭頭是道的在台上有條有理的報告著,面對大家的疑問也可以不急不忙的回答著,面帶笑容背後下的功夫有多大呢?我想只有他們心裡知道吧。

這次研討會讓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美美老師的「如何學好研究方法」演講,大概是因為跟我現在所學的較有關係,所以我就抱著像每個星期三的心情在上一堂課。美美老師一開始就說了一句話「每個研究者都是一個自愛的人,他們只有謝謝沒有對不起」,這是提醒我們在作任何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對所有支持鼓勵的人,給予協助幫忙的人,還有指導老師都是感激的心情,即使在犯下過錯的時候也是要能夠有謝謝的心而非對不起。
美美老師一直強調今天是大家看她一個喃喃自語,而其實她所謂的喃喃自語卻是知識的開端,即是不停的發問。她說,每天都要問上五個問題,而這些問題是要深入而非平行的,在這些問題當中會開啟我們更強大的好奇心,成為我們不停研究的動力。
老師也引用了小蝶老師時常掛在嘴上的名言,「創新」對於好的研究而言是很重要的元素。還記得我去找小蝶老師討論關於指導教授的事情時,老師問我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還是一個資源很多的人?我回家後想了很久,我認為我不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如果有了什麼驚人的表現是因為我身邊的資源充足,我會從閱讀中發掘新的事物,我廣交朋友,在他們身上看到我不曾見過的世界。
所以我認為,一個好的研究者不只是充滿感激的心,還要有願意接受創新挑戰的勇氣,保持閱讀習慣,以及擁有一群好朋友。

美美老師談到了她自創的「五式」:
1.務實
2.站在巨人的肩膀
3.創意解題
4.寫作、出版
5.收式
在務實的過程中提出問題然後將題目概念化,再在巨人的肩膀上搜集文獻,透過巨人的眼睛獲得更大的啟發,接著再針對研究問題列出可以解題的工具,利用我們本身的創意將題目重新詮釋一遍,在我們結論整理好寫作出版,這不止肯定我們本身也可以成為其他人的巨人,最後是重要的收式,將這一切做一個結束,但要控制它結束在最好的時刻。
就像是一群少林弟子,在不停的學習修鍊中,如何去提昇自己的能力,決定於基本的武功穩不穩,紮不紮實。

很開心參加這一次的研討會,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接觸很多不同的人,傾聽很多不同的聲音,如果我們只是關在塔裡進行研究,久了就會忘記外界的需求,忽略人類最原始的希望。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W12 非反應式研究

-非反應式研究
非反應式研究開門見山的說,就是不干擾、不介入被研究者的互動、事件和行為,在一旁的觀察以蒐集資料。我覺得這項研究方法是我最感興趣的,不需要太多的接觸和交談,只在一邊偷偷的觀察被研究者,書上有舉了一些範例,例如觀察學生是否在校際活動後還會喜歡穿著制服?男性與女性在停止標誌前是完全靜止還是緩慢滑行?測量男女在裸體海報前的反應?這樣的觀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習慣的,因為我們淺意識裡總是偷偷觀察身旁的人在想什麼,所以不自覺中就會進入非反應式研究。

當然非反應式研究不只是單純面對人群的觀察,對於物體、文獻資料也可以進行這樣的研究。只要是不干擾到被觀察者,不侵入他們的生活,不影響資料的顯示都可以說是非反應式觀察,因此又稱呼為非侵擾性測量或非介入性測量,期技術大多建立於實證主義之上,也會被詮釋者和批判研究者為使用。

-內容分析
研究者在進行文字訊息或符號等文本(text)的溝通時,並不會對讀者或者接收者造成任何影響,這就屬於非反應式觀察的內容分析。內容分析是一種蒐集資料以及分析內容的技術,可以用在很多用途上,例如音樂的旋律、宗教符號、報導主題、社論意識型態等等,透落量化的技術進行許多文本的比較,例如電視廣告白人以外的人種較少出現在昂貴產品的廣告中,利用產出的文本進行可重覆且精確的調查。
這讓我聯想到達文西密碼,達文西希望要透過符號、謎語來傳達一些訊息給後人,他利用各種巧妙的機關和解謎遊戲讓後人去推敲,進而得到資訊。不過他傳達的方式和後人解謎的方式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這想法好像有點爛XD)

在內容分析的過程中,研究者會藉由一些編碼來幫助自己分析資料。針對文種中可見的、表面的內容加以編碼稱之為「顯性編碼」,例如針對某個字在書中出現了幾次,或者某個動作等等。而隱性編碼則是指文本中隱藏的、暗示性的意涵,例如哪些是色情的內容,哪些是浪漫的部份。隱性編碼的信度較低,因為它依賴的是編碼者對語言和社會意識的知識,但相對而言隱性編碼的效度也較為高,因為有時人的溝通會用暗示的方式來形容,隨著脈絡的不一定是靠特定文字敘述。

-次級資料
次級資料是曾被蒐集過、既存的資料,可能是其他私人或機關團體整理過後的資料,又稱之為現成資料,或者間接資料。次級資料大多是免費的,通常都是由政府機關或其他來進行蒐集,往往可以提供研究者一個更便捷且經濟的路徑。次級資料適合運用在大型團體組織所蒐集的資料,因為資料的蒐集時間往往很長,也有可能是跨國性的,但如此一來它究可以針對不同團體、國家和時間進行比較,也可以重複再製。不過由於時間長的關係,往往會遭遇到一些無法預測的困難,例如資料的遺失、信度效度上的差異等等。

-倫理的考量
由於非反應式研究常常是在未告知的情況下進行觀察的,所以這牽扯到被觀察者的隱私和保密。
老師最後提供了兩個圖書館評鑑(非介入式觀察法)的爭議:
˙合適
1.真實反映現況
2.研究結果可以瞭解服務情況
3.不會影響研究結果
4.針對團體非評鑑個人
5.若事先告知會失真
6.公家機關有告知民眾的義務
7.研究方法不在概化
8.並非違反倫理

˙不合適
1.沒有事先告知有害倫理
2.不能反映全面參考服務的現況
3.缺乏尊重

我認為若是要拿來作為評鑑之用,當然是要在不告知的情況下進行。人類往往會因為受到他人注視而導致做事的情緒或效率產生變化,這可以稱作觀眾效應(Audience Effect),舉例說明,球員往往在觀眾的加油打氣中可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和爆發力,瞬間獲得很大的回饋。不過若是在評鑑時,觀眾效應有可能會造成不夠誠實的結果,當然這也不一定都是正面作用,也有可能因為知道有他人旁觀也許會分心,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雖然有沒有被尊重的感覺,但在評鑑的過程才可以確保公平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