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W18 最後一堂研究方法(含9/18上課心得)

最後一堂研究方法,老師希望我們和同學討論,這學期來學到的東西,以及對於未來的希望。透過和同學們討論的過程,可以增廣見聞,了解他人與自己當中的不同,也可以加強自己不足的地方。

選擇夥伴的方式是抽籤,我第一梯次中抽到子萱,我要訪問她未來想要研究的方向及主題。子萱感興趣的主題是閱讀與公共圖書館,這是她期末報告也有提到的方向,我原本以為她想要推廣閱讀,但子萱解釋是從研究的角度出發,看有哪些面向和因素是可以加強民眾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廣度,增加閱讀深度,而研究對象則是設定在兒童,因為兒童的可塑性大,成人則比較難改變閱讀的習慣,若是可以在年幼階段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相信可以大大的提升閱讀風氣,鼓勵全民閱讀。子萱告訴我一個閱讀的循環理論,就是人們在產生閱讀的動機後,就會開始選擇書,然後閱讀完後,會依照這本書對於讀者產生的反應而有不同的結果,例如這本書很好看,可能會激發讀者進而閱讀這系列的書籍,或者限定於某作者的作品之下,或者搜尋其他有類似主題的書籍。我覺得這很有趣,因為我的習慣是,看了某本很好看的書之後,就會到圖書館將那位作者所有的書都借回來一次看完,就如同循環理論一樣,會刺激我的反應。但我也產生疑問,如果閱讀到不好看的書呢?會不會一竿子打翻一艘船,我會!大概那位作者就是會寫在我的黑名單上了,不過當然也有從黑名單翻身變為白名單的例子,不過就很少,所以我就建議子萱可以多多觀察看到不好看的書後,人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呢?當然要是可以降低一竿子打翻一艘船的情況是越好啦,不然這樣很吃虧的。

後來在第二梯次中我就和怡旋一組,老師常常把我們兩個搞混,那我們兩個一組老師應該有稍微頭大了一下吧!怡旋就訪問我這學期來懂與不懂的地方,也許是因為最先接觸質化研究,所以質化研究我比較有興趣而且較懂,我認為可以進入一個場域做研究,融入其中卻又要能跳脫,這樣的挑戰是吸引人的,當然這樣的研究方法感覺也比較多冒險因素在其中。而量化研究在設計問卷上我就覺得很困難,我還沒有見過一份設計十分恰當的問卷,因為常常會有矛盾、衝突、文不對題的情況發生,至少我這學期以來所做過的問卷,都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而且從數據中要釐出頭緒,還要產生分析結果,我想這對我來說會比較困難吧。老師提醒大家不可以因為畏懼量化而選擇質化,我也很想快點跟量化研究熟悉一點,真的是期待下學期的統計課程,可以加強我對於數字的概念。

這學期終於來到尾聲,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眨眼近半年的課程就結束了。想到9/18那天,我搭公車來到這個不是很熟悉的地方,我的直屬學長14在所上等我,我慢悠悠的走進所上,他將兩本課本還有一輛腳踏車模型交給我,課本是要給我的,14一早就到所上幫我借了研究方法的書,而腳踏車模型是要給班代的,我很開心的跟他道謝後,14笑笑的說:「昨天不是才提醒妳不要遲到嗎?」我有點納悶的看著他,還沒上課不是嗎?只見學長眼中泛起了一陣驚訝的說:「研究方法不是兩點就上課了嗎?妳已經遲到40分鐘囉!」噢...我的天阿,我想我的迷糊症狀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反而有漸增的趨勢。匆匆的趕到教室,大家都早已進入狀況了,而我這個迷糊鬼也只好冒冒失失的加入你們,當時應該是很想挖洞鑽進去教室吧!總之,很壞的就是遲到了真丟臉,但很好的是那次也是最後一次遲到囉,我現在想起來其實還是感到恍若昨日罷了。現在回想第一次上課,老師和同學們說了些甚麼都不太記得了,我只記得我遲到然後就一直想要躲起來而已XD 而我很想知道當初我到底以為幾點上課呢?這也無從得知了。
過了一學期了,遇到不只是一群好老師,還有一群好同學,我很慶幸當初所做的決定。期許自己在往後的日子中,也能一直保持好奇心,關心身邊的事物,從中不斷學習,鍛鍊自己的腦力和我所欠缺的耐心。

W17 量化研究

這幾週來的上課主題皆是量化研究,量化使人聯想到統計,我覺得這是令人感到卻步的原因。因為大學時統計沒有學得很好,一想到變異數分析那些陌生卻又熟悉的字眼,就感到很頭大。可是在我學統計的經驗中,假設檢定卻是我很愛的單元,我也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就像一本統計課本我都看不懂,但唯獨第十一章很喜歡。

統計課本很喜歡用的假設檢定例子:法官在審理嫌疑犯時,被告聲稱自己是清白無罪的,檢察官就要企圖證明被告有罪,法官則是假定被告所宣稱的無罪是事實的,除非檢察官提出足夠的證據證明被告是有罪的。
這一段長長的話其實只有一個意思,就是利用證明來推翻想法。
我覺得這是很好玩的,但其實很難思考的,怎麼知道這樣的辦法是合理沒有破綻的?就例如法官怎麼知道檢察官的證據是沒有問題的呢?也許是我陷入文字敘述中的牛角尖吧!

但除了假設檢定外的統計我是很陌生的,我想我的統計能力還停留在高中階段吧,困難的不是在於計算,而是能夠運用於何處。就如同我期末小組報告時有提到中位數檢定是為了無母數而設計的分析辦法,但其他的統計方法,又該如何運用在哪些分析上呢?期待下學期的統計課程,可以彌補我過去的缺失,首先先把所有的統計概念都釐清後,我才可以完全了解老師今天上課的內容吧。

老師在一開始上課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要思考問題,絕處逢生,遭遇到困難後才可以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並且期許我們閱讀。從整理原始數據、量化資料的分析,還有解釋數據中明白自己學會了甚麼。

有個作者提供了她的閱讀辦法,她的辦法是理想的,我時常會反省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盡量保持這樣的緩慢的步調,以下分享那位作者的想法:「讀一本書要讀三次,第一次一口氣讀完,越快越好,大致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甚麼,第二次閱讀要用跟作者對等的態度閱讀,作者說甚麼要逐一的思考批判,不管她說甚麼都要想一想,難道沒有漏洞嗎?如果同意作者那麼不用背也會記下來,如果不同意作者就要整理出自己思考的結論,要是找不出重點,可能是讀得不夠認真,要不然就是作者打混,第三次閱讀最好跟第二次閱讀空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要時常回憶起這本書,將書上的東西跟你所看到的世界去做印證,看你跟這本書的概念是不是能夠起演繹作用...讀書不要急躁,用最慢的速度去讀它....」(憑著我微弱的記憶打的,可能文字上會有些出入)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W16 量化分析小組報告

今天是小組報告,主題是量化分析。我們這組的中心主旨是針對「圖書館滿意度」,我負責的論文題目是「公共圖書館網路版線上公用目錄使用研究」,是對於公共圖書館線上OPAC進分析和探討,研究使用者的滿意度如何。這份論文的特色是它採用線上問卷,因此無法測量母體數有多少,因為無從得知上網人口,所以也無法進行機率抽樣。在量化分析中,他有採用了中位數檢定,是專門為了無母數檢定的方式,用來檢定趨勢是否有達到一致。

在這份報告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學習畫出研究架構。有些論文作者會畫出他的研究架構,令人一目瞭然,但我所閱讀的這份並沒有,就連文字敘述也不見一二,後來和永嘉討論了很久,從他的問卷結構上去思考,原來他的研究架構就存在於問卷之中,我將研究架構想得太龐大廣泛了,但其實不然,只是整體想法的表現,用圖示來彰顯。
圖書館的滿意度影響因子,我們歸類為硬體與軟體、個人特質以及使用情況三種,根據這三種不同的方向,將文獻中所閱讀到的條件一一分類進去,畫出一個概括五份論文的研究架構,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具體的概念。從這個圖中不僅可以得到初步的概念,在之後的結論和建議也可以一目瞭然,一眼就可以看出那個部分可以加強或者很棒的地方等。

最後在我們的觀察中,老師有提到我們的圖可以做為今天的結尾:

我覺得用圖示來表示是很好的辦法,在視覺上比較容易產生記憶外,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整理後的結果,就像柏堯他們做的,不僅可以一次比較四分文獻,也能看出他們整理出來的重點。比文字敘述還要簡潔有力,以後報告要盡量使用圖片來解釋。

W14 同學分享論文經驗

今天,美美老師特別撥出了一堂課的時間,讓有寫過論文的同學們分享經驗,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我沒寫過論文,像隻無頭蒼蠅般的窮緊張,聽過同學們的經驗,對我是個很好的開始。

這三位同學中,維寧是主動寫論文的,她說她的動機是獎金,但我認為即使獎金很高,願意去寫還是令人佩服,倘若今天換成我,我會不會參加呢?其實這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吧!她提到寫論文會遇到撞牆期,這樣的挫折感也許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如何調適心情,排解鬱悶,維寧也提出了她的辦法,也告訴大家不要鑽牛角尖。我不知道寫論文的撞牆期(因為還沒開始寫嘛),不過我知道工作的撞牆期,從我高中到現在,做過無數份工作,有工讀生,有正職的,只要工作時間久了,我就會陷入煩躁的情況,會一面想著我不想去上班然後一邊換衣服出門,但這過程中心裡面可是轉過很多現在回想會嘖嘖稱奇的想法。因為我還沒寫論文,所以也無從比較這兩樣的差異,但我現在的想法,還是會覺得論文簡單點,畢竟是為自己負責,不需要幫誰的忙,為誰做事,這樣的心情好難解釋阿。
柏堯一向是我眼中的軟體小天使,他很會利用工具,就像豆子謄稿機,我還不曉得有這麼棒的東西,我決定以後我在作業過程有疑問就問他有沒有軟體可以介紹一下。(希望以後會出現作者用嘴巴講話就可以自動打字的機器!) 柏堯提到寫論文的過程中,不能失去樂趣,我覺得這很重要阿,應該說無論甚麼事情都不能夠失去樂趣,失去對它的熱情,不然很快就會消磨殆盡。就像參加社團一樣,為什麼要為了某些事情而認真努力,這就是熱情支持興趣,興趣又保持樂趣的最好結果。
易耿則提到了他在研究的過程,對方因為他是學生而產生不信任感,其實我覺得這個現象是非常普遍的,也許是社會認知的影響,學生還是缺乏了一點說服力,無法完全認同學生所說的。

在課堂中,老師也藉此機會告訴我們寫論文應該要注意的事項,就連標點符號等小細節,也都清楚的有張表可以參考。今天的分享我覺得很棒,知道身邊有人可以隨時請教後,心安了很多,以後大概會有問題問不完吧。

12/10 Kuhlthau座談會

一直以來都以為Kuhlthau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因為這個名字發音很特別,又加上中譯時常翻作庫梭爾,所以就造成這麼大的誤會,真是感到很慚愧!直到Kuhlthau教授來到台灣,我才真正上網搜尋她的網頁,才發現原來Kuhlthau是位看起來慈祥和藹的老奶奶。

12/10這天,Kuhlthau教授帶著她的孫女來到師大,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進行簡單的演講。她針對ISP模式六個階段做了更進一步的解說,也強調ISP模式會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象下有不一樣的變化。Kuhlthau教授提到她曾在圖書館上班,當時學生的資訊行為引起了她的好奇和關心,因此才會衍伸出ISP模式,也著重於認知、行動和情感三方面上。我想這正是平常所上老師不斷叮嚀的從自己生活周遭關心起,保持我們的好奇心,正因為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所以在研究上才能更貼近核心。ISP模是在資訊行為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現在只要我在搜尋資料時,都會不自覺得對照ISP是不是正如同我現在的狀況。

Kuhlthau教授提醒我們,作研究不能心急,要用最細的心去看待所有研究的過程,從研究中享受樂趣,我想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我是個標準的急性子,在往後的日子中要不斷提醒自己,慢慢來才會有最大的收穫!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12/22 李鶴立教授&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今天來上課的是李鶴立老師,演講主題為使用者和資訊系統之間的互動,有甚麼障礙或問題?老師的專長在於資訊組織,她提出了一個論點,就是未來可能不會再有圖書館了。為什麼呢?圖書館是一個小圈子,圈住了需要的人,僅此而已,就例如大學圖書館提供了學生一個智慧的殿堂,但它的服務對象為學生,所以僅是把學生圈住,並沒有特別為其他對象而設計特別的服務。而究竟圖書館的服務目的為何呢?李鶴立老師認為,我們應該著重於Access。圖書館往往強調館藏,而所謂Collections的道理是甚麼?我們使用館藏一詞正確嗎?館藏的功能是甚麼?以往我們常提的館藏有三個主要功能,分別是:
1.catalog
2.classification schemes
3.physical separation
而現在的我們該去思考的是如何整合圖書館資源,滿足整個資訊架構。館藏發展是一種管理,圖書館常常從管理的角度去看一切,但圖書館並不適用企管MBA那樣子的認知和處理,我們要確定的指出需要的資源在哪,以及分辨使用者需求和資料庫模式,圖書館和五金行是不同的,因為資訊會互相影響,所以在處理上更要求仔細,實事求是的小心。

Cutter認為"the convenience of the user must be put before the ease of cataloger",我們要把使用者至於編目之前,簡單來說就是要更加重視使用者需求,因為需要滿足使用者,所以才會產生圖書館,如果我們一味的希望加強技術卻忽略了讀者的渴望,就會喪失圖書館的使命。因此Cutter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提出了檢索字彙應該是以邏輯思考的方式排列(一個字串),例如:樹→長青樹→柏樹(如同字典般的順序)。這和中國人習慣的分類思考有很大的差異,西方很少提到源流,而我們習慣將相似的東西作上分類。從歷史上來看,七略是我們中國第一個分類目錄,接著還有隨書經籍志、通志藝文略,以及有名的四庫全書。從分類上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文化和體系,這也是李老師目前最感興趣的研究。

最後李老師勉勵用章學誠的一句話勉勵我們,「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用新的研究方法去看傳統的東西會有全新的感受。尤其是身為有淵遠歷史的我們,更加可以把焦點注視在過去的事物上,加上我們擁有的新科技和創意,也許會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我想李老師的精神是非常可取得,也是我要向她學習的地方。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12/15 大陸學者學術交流

今天來了四位大陸的學者與我們做文化交流,其主題是放在圖書資訊課程的未來走向,以及企業會需要怎樣的圖資學生。四位學者分別是:南京大學/沈固朝教授、中山大學/曹樹金教授、南開大學/柯平教授、武漢大學/蕭希明教授。

沈教授一開始就說了圖書資訊學是如何將訊息集合起來的一門學問,如何蒐集?如何組織?以及如何提供?而學生的就業市場通常偏向兩方:資訊產業(軟體的應用)以及文化產業。沈教授提供的一些數據選是越來越多企業公司需要圖書資訊系的學生,已經跳脫了大家對於圖資系既有的概念,認為圖資系的學生只能呆在圖書館成為館員。因此在課程改革上,要越來越重視學科教育,重視研究與應用的結合,力求突顯學科的特色,以及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例如偏向問題研究或問題解決型模式,培養一群有溝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協調能力的學生。

曹教授點出了高等教育的影響,當越來越多人受過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後,許多高校圖書館就提昇了圖書館員的門檻條件,希望可以引入更多專業人才。而經濟與文化的強調也會影響圖書館對於專業人才的需求,有了兩大模式:
-嶺南模式→圖書館之城、集群圖書館、聯合圖書館
-基層模式→鄉鎮圖書館、接到圖書館、農家書屋
當待遇越高,對專業人事的吸引力越大,但是非圖書館行業對於圖書館專業人才的吸引力還是比較大。而圖資系應該要著重於新科技、新理念、新業務的概念上,對於IT的應用要多了解、要能夠專案管理、閱讀推廣、弱勢關懷以及少兒服務。

柯平教授則點開了圖書資訊學是應該屬於管理科學之下,質量工程再也不執著於數量之下。發展策略是以一級學科建設為中心整體帶動的戰略,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品質戰略,面向社會需求的就業競爭力戰略。因此南開大學設計了新課程模式,主要焦點放在一級學科,面向創新的教學,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知識管理也不會在集中於企業知識管理,將會有圖書館知識管理和政府知識管理(和市政府合作)。

蕭教授提供了一個「圍城」的概念,就是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圖書資訊學正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都想要將所學的運用在非圖書館上,但學習其他科技資訊學的人卻想將他們所學的運用在圖書館上。在數位化環境下,大陸的系統將會是越來越完善。

我們的小蝶老師接著就說了關於台師大的現況與遠景。在明年也就是2009年,台灣師範大學將會成立圖書資訊學博士班,這將成為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是一件非常質得慶賀的事。我們學校的遠景是促進個人、機構與社會的知識管理,創新且國際化,而期許是培育知識服務產業人才。

今天在三個小時之內,連續聽了五位教授對於我們的課程以及未來而提出的想法及計畫,內心感到一陣溫馨且感激,也許我們科系並不是非常熱門且大家一聽就知道是什麼的科系,但就像小蝶老師說的,這是一個小而美的科系,它可以包容全部也可以執著在它的本意上。我們是很幸運的一群學生,可以在很多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之下得到很多資訊。在今天的最後,有位教授說他們有一位台灣學生正在念他們學校圖資的博士班,就有同學問了那位同學是打算留在大陸工作囉?教授就笑呵呵的回答:「也許吧!台灣目前並不承認大陸的學位呀!」大家一聽都笑出聲來,在這動盪不安的日子裡,我們可以齊聚一堂好好的在學術上鑽研探討,其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今天剛好是大三通的日子,我想兩岸的交流將會越來越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