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12/22 李鶴立教授&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今天來上課的是李鶴立老師,演講主題為使用者和資訊系統之間的互動,有甚麼障礙或問題?老師的專長在於資訊組織,她提出了一個論點,就是未來可能不會再有圖書館了。為什麼呢?圖書館是一個小圈子,圈住了需要的人,僅此而已,就例如大學圖書館提供了學生一個智慧的殿堂,但它的服務對象為學生,所以僅是把學生圈住,並沒有特別為其他對象而設計特別的服務。而究竟圖書館的服務目的為何呢?李鶴立老師認為,我們應該著重於Access。圖書館往往強調館藏,而所謂Collections的道理是甚麼?我們使用館藏一詞正確嗎?館藏的功能是甚麼?以往我們常提的館藏有三個主要功能,分別是:
1.catalog
2.classification schemes
3.physical separation
而現在的我們該去思考的是如何整合圖書館資源,滿足整個資訊架構。館藏發展是一種管理,圖書館常常從管理的角度去看一切,但圖書館並不適用企管MBA那樣子的認知和處理,我們要確定的指出需要的資源在哪,以及分辨使用者需求和資料庫模式,圖書館和五金行是不同的,因為資訊會互相影響,所以在處理上更要求仔細,實事求是的小心。

Cutter認為"the convenience of the user must be put before the ease of cataloger",我們要把使用者至於編目之前,簡單來說就是要更加重視使用者需求,因為需要滿足使用者,所以才會產生圖書館,如果我們一味的希望加強技術卻忽略了讀者的渴望,就會喪失圖書館的使命。因此Cutter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提出了檢索字彙應該是以邏輯思考的方式排列(一個字串),例如:樹→長青樹→柏樹(如同字典般的順序)。這和中國人習慣的分類思考有很大的差異,西方很少提到源流,而我們習慣將相似的東西作上分類。從歷史上來看,七略是我們中國第一個分類目錄,接著還有隨書經籍志、通志藝文略,以及有名的四庫全書。從分類上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文化和體系,這也是李老師目前最感興趣的研究。

最後李老師勉勵用章學誠的一句話勉勵我們,「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用新的研究方法去看傳統的東西會有全新的感受。尤其是身為有淵遠歷史的我們,更加可以把焦點注視在過去的事物上,加上我們擁有的新科技和創意,也許會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我想李老師的精神是非常可取得,也是我要向她學習的地方。

沒有留言: